描写沙漠的唯美句子

上传者:树叶高高
2021-04-15 09:59:37    共3页      14.87Kb
认领文档
手机打开
马上扫一扫
手机打开
随时查看
描写沙漠的唯美句子.docx
文档介绍:
描写沙漠的唯美句子描写沙漠的唯美句子描写沙漠的唯美句子1、中午,太阳升得老高老高,晒得沙漠直冒烟。

我们下车休息,支起凉篷,但沙子热得烫人,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。

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。

2、在这广袤的沙漠之中竟然藏着一块巨大的绿洲,周围散落着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,在这里形成了罕见的美丽又奇异的景观。

以一条路为界,一边是连绵不绝一望无际茫茫沙漠,寸草不生,叫人绝望。

一边却是水波荡漾,草木葱茏,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。

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完美融合,交相辉映,真叫人叹为观止啊!3、在这个城市与沙漠相连的沙漠上,绿洲与黄沙相伴,飞鸟伴驼玲起舞,极高气温与正常温度仅一步之遥,十分独特,沙漠的沙丘轮廓清晰、层次分明,丘脊线平滑流畅,迎风面沙坡似水,背风面流沙如泻。

在大漠深处的沙山之巅,可静观大漠日出的绚丽,目睹夕阳染沙的景色。

4、在沙漠的北缘,可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,流水潺潺,沿着沙漠蜿蜒西去,在小河两岸,随处可见柳树、杨树挺拔苍翠,盘根错节,状若盘龙。

美丽极了。

5、一眼望去,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,连一棵树木都没有,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,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。

时近中午,太阳升得老高老高,晒得沙漠直冒烟。

我们下车休息,支起凉篷,但沙子热得烫人,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。

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。

6、一眼望去,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,连一棵树木都没有,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,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。

中秋节的习俗很多,形式也各不相同,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,最 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。

有人说,每逢佳节倍思亲,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,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。

7、无边的沙海中,点缀着一丛丛树木,那是沙柳。

那一丛丛沙柳,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。

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,沙柳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,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之中,长达几十米,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。

在这里,生命一旦产生,便很难消亡,因为艰苦的环境,往往可以养育伟大而顽强的生命。

8、我们后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。

这时,气温也上升到了45℃了。

啊!真没想到,一望无际的沙子全都是金黄色的,一座座沙山,好像一座座漂亮的楼房,美丽极了!9、天是蓝的,地是黄的,这里除了蓝黄两色,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色彩。

10、沙漠上有的是旋风,一股一股的,把黄沙卷起好高,像平地冒起的大烟,打着转在沙漠上飞跑。

11、沙漠处处热浪袭人,仿佛燃烧着熊熊火焰,游人会感到酷热,瞬间大汗淋漓,热气饶身,给人一种置身于桑拿室的感受。

12、日近黄昏,他眼前的沙漠呈现一派金色,无数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,一直延伸到远方金色的地平线。

一个美丽的早晨,我爬上附近的小山岗上呼吸新鲜空气,活动活动身子。

朝阳刚刚升起,弥漫的雾气渐渐消退,树林灌木丛,全都湿流渡的。

碧绿的枝头,青翠的草叶儿,花朵的娇瓣上,沾满滴溜晶莹的水珠儿,闪烁着瑰丽的彩辉。

13、忽然,远处一片漫漫黄沙映入我的眼帘,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,也是由清一色的黄沙堆砌而成,这里是黄沙的世界,黄沙的海洋,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,根本想像不出哪里才是沙的尽头! 放眼一看,满天的星星显得很乱。

但你仔细看,就会看到这些星星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。

有的像老虎,有的像狮子,有的像骏马……这些图案把天空点缀得更加美丽!我喜欢七月,犹如对我爱人的情感,七月给予我挚热的爱,我回以更高的热情,这就是我踌躇满志而又激情满怀的生活。

好大的一个响雷呀!雨越下越大,就像神仙用盆子里的水往下倒,雨不断的下着,粗大的雨点,落在我家的玻璃窗户上,发出噼呖啪啦、乒乒乓乓的声音,雨水顺着玻璃窗往下流,就像瀑布飞泻而下,我向窗外望去,树啊,房子啊,都看不清了,白茫茫的一片。

天地之间好象有一个巨大的水珠帘,那些小树被风吹得左右乱罢、花草被雨淋的弯下了腰,好象一副被人欺负的样子。

14、广袤的大漠,死寂的沙海。

雄浑,静穆,板着个脸,总是给你一种单调的颜色。

黄色、黄色,永远是灼热的黄色。

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、排空的怒浪,刹那间凝固了起来,让它永远静止不动。

清水在冰块的心里,微风在白云的心里,星星在长夜的心里,你在我的心里。

虽然隔山隔水,相思没有距离,感觉到了吗?我的心时时与你在一起!想你!15、啊,看到你了,西北大漠,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,凭你耗尽眼力寻啊,也看不到一丝绿意,没有潺潺流水,没有巍巍高山? ...
内容来自百姓文档网www.15ro.com转载请标明出处